Why Nostr?What is Njump?
D day
npub1sls…hazx
2024-04-16 04:10:58

D day on Nostr: 刚和朋友在那聊小米造车。 看了他分享的,撒贝宁主持的探厂。 ...

刚和朋友在那聊小米造车。
看了他分享的,撒贝宁主持的探厂。

看完有这么几点认知感触。

先上结论,付费宣传片。

视频刚开始出现的压铸一体成型,号称28秒一辆。
这是现在几乎所有新能源车的主流技术,减少工时和成本,并没有独创性,区别在成本和效率。
但是现在是消费不足,所以效率高也无法转成实际收益。
而成本上无非是吨位大的一体成形覆盖面大。
打个不准确的比方,小吨位的只能铸造核心区,大吨位可以一次一辆车大体部分全出来。

但是凡事皆有成本,制造环节节约了成本,那使用时自然就会增加。
比方说出了不大不小的车祸后,修又不好修,换又没法换(非模块化)那最优解是什么?

我听说的不良操作是修补得外观差不多,自己不敢开,二手卖。
这也是电车二手车价格卖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(这点没深入了解过,可能一面之词,懂行的可以帮忙补充。)

之后是三轴机械臂无人车间,这也的确是主机厂的主流“工人”。
只不过小零件还是要人去装的,但是它肯定刻意忽略了。
这点不用高看也不用自卑,技术层面只能做到这些,全机械手可能勉强可以做到,但是成本太高,不划算。

像特斯拉刚宣布全球裁员10%,说明很多地方还是用人堆的,小米自然也躲不开。

后面无非是极限测试,这是每个车型定型前必须做的,没有什么特别的。
极寒应对和电池技术有关,他们没涉猎,且目前的技术也没发生代差性突破,没什么好说的,好歹要脸只暗示没硬吹。

所以站在我的角度看,中规中矩,没有什么亮点。
可能普通国人会觉得好高大上。

再多说一嘴大势判断。
新能源汽车国内的饱和度已经到了一定程度,除非政策上有强鼓励,否则只会存量博弈,红海竞争。

国外一则因为国家政策导致反感,引发销售困难。另外国外的基础设施也不足以支持电车大规模普及。

再者我之前有一篇专门讲过维度和温度的限制,所以可以很明确得出结论。

电车已经从百花争鸣转群雄逐鹿,最终只会剩三到五家,而且只有前两家会活得比较滋润。

偶然特斯拉已经稳稳抢占一个身位。
小米有机会进前五,但是有机会把住老二的位置么?
我不太看好。
这也是我一直把小米列入观察,却不入手的原因。
造车是大战略,进一步天堂,退一步地狱。小米已错过天时。
且总部放在权力集中的北京,地利天然拙劣。
百姓手里又没几块碎银,就这几块碎银还多的是饿狼惦记,人和亦堪忧(当然这点对大家都一样。)

前路艰辛
https://link.storjshare.io/raw/jugvsi3jfr6q3lxqgtg6qi56kxiq/production/8039a87cf7649fa321df8f6ad80da0ee46b730bb7e9d190a1ab168002ee0a1b1.JPG
Author Public Key
npub1slszh6dw8z28g23lahdzu6envadkg2qqvvat33avrgcx7yr6eqwq3jhazx